胡笳18拍是谁的作品

蔡文姬

《胡笳十八拍》相传是东汉女诗人蔡文姬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叙事诗,载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

此诗叙述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主人公深陷匈奴的苦难经历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全诗通过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运用强烈的主观抒情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成功地创造出了抒情主人公悲剧性的艺术形象,并以骚体与七言结合而开创了新奇独特的诗歌形式。

创作背景

蔡文姫(蔡琰)为名儒蔡邕之女,十六岁出嫁,不料未到一年,丈夫便咯血而死,不得已又返回娘家孀居。几年后,家道中落,父亲又死于狱中,后属国南匈奴趁中原大乱叛乱造反,蔡文姫也被南匈奴掳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生了两个儿子。汉丞相曹操曾经与蔡邕交好,并知文姬颇有文才,当得知文姬遭遇后,乃派使者至匈奴面见单于,以重金赎回蔡文姬。蔡文姬思念家乡,但又无法抛下自己的骨肉亲情,在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中,她一唱三叹写下了《胡笳十八拍》。此诗最早收录于郭茂倩《乐府诗集》,注明作者为蔡琰,朱熹将其收入《楚辞后语》。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唐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赏析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叙事诗,内容与五言诗《悲愤诗》基本相同,叙述的是蔡文姬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堪称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韵)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全篇的结构可大别为开头、中腹、结尾三部分。第一拍为开头,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历时十二年,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最后一拍为结尾,呼应篇首,结出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