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生平有哪些事迹?

曹雪芹生平有哪些事迹?

曹雪芹生平有哪些事迹?

1715年,曹雪斧出生。1728年,曹家被抄,雪芹随家人到北京。1744年,曹雪芹可能于本年或稍后到右翼宗学里任过事,并已开始写 《红楼梦》。1745年,曹家再遭变故,曹雪芹生活困顿,几次迁居。1758年,曹雪芹本年春夏间迁居白家疃,直至去世。
曾游南京江宁。1763年,北京天花流行,曹雪芹的儿子病死。曹雪芹悲痛过甚而病倒, 到年终除夕(H64年2月)逝世。历史影响旷世奇作《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世界文学宝库的杰出贡献,方兴未艾的 “红学”则是学术界对他的贡献的广泛认可,而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 则填补了扎风筝技艺的一项空白。
《红楼梦》是一部120回的长篇小说,前80回由曹雪芹撰写。它写的是一 个贵族家庭由兴旺到衰败的过程,其中以贾、林、薛三人的感情为主线,揭 示了封建家族的腐败和必然灭亡的结局。曹雪芹前所未有地描绘了一群美丽 聪颖、活泼动人的青年女性形象,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对命运的无奈,万艳 同哭的命运令人垂泪。
书中热情赞颂人生中的真、善、美。在艺术上,《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说:“自 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贾宝玉、林黛玉、 薛宝钗三人的感情和婚姻纠葛是小说的中心线索,他们及诸多女性的大观园 生活,是小说的基本内容。
大观园中的一切又与贾府的一切密切关联,贾府 中复杂的家族矛盾及其中人物的命运,又构成了小说另一层的内容,由贾府 再次折射到薛、史、王家必将是与贾府相同的命运。这一贵族世家,上与皇 室,下与市巷、乡野,都发生着时近时远的关系。这样花团锦簇、层层映 照,使复杂的内容自然而然、有条不紊地展开。
很多人都赞叹这部文学巨著 是浑然天成的,没有丝毫牵强。“红学” 一词在清代就已提出。以一本小说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这不 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在研究 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历史上的评点、索引、考证三大流派。以脂砚斋、梦痴学人等为代表的评点派,主要对《红楼梦》的各种版本 进行杂评。
以王梦阮、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索引派,认为《红楼梦》明写一个 故事,暗中闪烁着另一个并行的故事,或以为写大学士明珠家事,或以为影 射顺治、康熙两朝历史,或影射董小宛与顺治帝事。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 的考证派,以校勘、训诂、考据的方法研究曹雪芹的家世、生平等等。
新一 代的研究者以王国纟t为首,以作品本身主题思想、美学价值和伦理学等方面 进行研究。曹雪芹擅长扎风筝,他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以歌诀的形式谈到各种 风筝的扎法,如《比翼燕扎糊诀》等。此书不仅谈到各种燕子的画法,还保 留了珍贵的中国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笔珍贵遗产。
生平小传曹雪芹生于贵族之家,显赫一时。康熙6次南巡,4次由曹家接驾,并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曹雪芹在这种繁华中生活到十二三岁。康熙驾崩后,曹家作为其亲信被新皇帝列为政敌。雍正四年( 1726)曹 家被抄,年仅14岁的曹雪芹随家人到京,乾隆三年( 1738 ),曹家遭到一次 毁灭性打击,彻底败落。
从贵族子弟变为破落户,他受到各种歧视,感受到 人间的冷暖无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连日的阴雨使他破旧的屋子倒塌 了,因为被抄家这种身份,无人援助。在命运的无尽颠簸中,曹雪芹身世如转蓬。40岁前后,他流落到北京西 郊傍西山的荒村,栖身于“蓬牖茅椽”之下,“绳床瓦灶”之旁。
曹雪芹平生饱受打击,半百时又遭到人生一大打击,儿子不幸夭折。他 哀痛成疾,又贫病无力就医,竟一病不起,在除夕夜悲惨地死去。他的诗友 张宜泉在他死后来到其故居,见到的是长满了荒草的破屋,万分凄凉。他看 到曹雪芹的遗物,除了一束束的文稿和绘画作品外,只剩裹在怀囊里的素琴 和躺在破匣里的长剑。
这位世界文坛巨匠,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半生漂泊,死的时候也默默 无闻,终年还不到50岁。脂砚斋姓甚名谁不详,甚至其性别也不能肯定。然而他却是曹雪芹孤独 寂寞中的慰藉者,创作中最有力的支持者。他帮助曹雪芹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他再评《红楼梦》时,最后决定在 许多异名中仍采用“石头记”为正式书名,并征得曹雪芹同意,把这个原委 写入卷首的“楔子”部分中。
他建议将小说中某些重大情节做出删改。如原 稿第十三回原来的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正文中写贾珍与秦可卿翁 媳通奸的时候,被丫头撞见,丫头在慌张中夺路而逃,不慎将花盆打落,秦 可卿无颜见人自缢而死。脂砚斋建议将此事删去,只用暗写来表达了他们翁 媳之间暧昧的关系。
他不只代补零碎残缺,还代撰整回的缺文。原来《红楼 梦》底稿本久为朋友借阅,以致时有迷失,如庚辰本第七册自六十一回至 七十回,本为八回书,而于卷首注明:“内缺六十四回、六十七回。”曹雪 芹死后,脂砚斋代为补上。他为书中的难文僻字,都做了注解。如贾氏四姊 妹“元”、“迎”、“探”、“惜”谐隐“原应叹息”,“冯渊”隐“逢 冤”,“英莲”隐“应怜”。

他为此书做了“凡例”,列于卷首,使人们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惨淡经营。从《红楼梦》一成稿,他就做批,直到雪芹 亡后,每隔两三年,就批一次至少共历八九次之多。这些批语,对曹雪芹的 创作心理、艺术技巧等都有涉及。它与《红楼梦》一起,以“脂砚斋重评石 头记”的形式传抄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