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回族四大姓”

合肥“回族四大姓”
柏米陶沙,这是合肥回族的四大姓氏。说到这四大姓氏,我们得先从姓氏的迁徙说起。回族先民来到庐州,可以溯之于唐朝。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连年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让他们从大江南北移民至庐州,在这里安居乐业。

陶姓回民源自两脉

说起陶姓,长丰县的一支陶姓就称是由江西瓦家坝(即指瓦屑坝)迁入,属“五柳堂”,现在长丰一带细分有3支,还有一支在六安,据称当时从瓦家坝过来的时候一部分迁徙到安徽淮北、湖北等地,共8房,可惜族谱毁于“文革”,今已无考。

另外,江西瓦家坝一支陶姓回民于明初迁居合肥,洪武年间,他们集资建寺,“色目人百姓祀之,赐回回岗(今三里庵一带)”。另一支陶姓回民于明初由江西瓦家坝迁至肥西三十岗,后散居于周边部分乡镇。是故合肥本地传称“柏米陶沙”四姓皆为回民。

合肥陶姓回民来自两脉,一支于明初由江西落籍肥西三十岗,现在地处合肥市汽车客运西站西北处,亦因联姻落户城内,另一支则是在安徽寿县陶店回族乡的陶姓。寿县陶店回族乡陶姓有前陶、后陶之分, 他们之间系一脉相传, 在迁入和发展过程中, 融合了不少汉族成分,亦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成分,后有陶姓与回族通婚而久成回族。

今年已经79岁的陶凤强就是来自寿县的回民。1954年寿县发大水,家中被淹,年仅18岁的陶凤强跟随父母来到了合肥,定居在十字街附近。由于离清真寺很近,他常去清真寺内做礼拜,虽然已近八旬,但看起来身子骨依然硬朗。

米姓回民有数百人

在大东门立志巷的清真寺内,我遇到了回民米跃文,他十分热情地招待了我。说到自己的姓氏,今年42岁的米跃文告诉我,柏米陶沙是回族的四大姓氏,合肥目前姓米的回民有数百人之多。谈到自己的姓氏,他曾听家中长辈说过,他们家族是来自山东泰安的米家洼。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他也无从考证。

翻阅资料,我发现回族米氏,最早是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的米氏。该支米氏原居昭武城(今甘肃高台),为“昭武九姓”之一;在汉朝时期归属于匈奴,迁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萨马尔罕省)之后,建立了米国。米国人在唐朝时期进入中原后,子孙遂按汉俗以国名汉化为姓氏,称米氏。唐朝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被刘禹锡誉为“唱得凉州意外声,能变新声作旧声”的著名乐师米嘉荣,便是西域米国人。

祖唐时,米氏由西方国随兵东征,助唐平叛,来时为运根甘,后定居山东,再由山东米家洼迁入肥东米家洼。而米跃文也提到他的家族来自山东的米家洼,不难看出,回族先民入皖,可以溯之于唐。

柏沙姓氏源自明代

据米跃文介绍,目前合肥柏姓回民大多聚集在肥东的民族乡内,而姓沙的回民在他的朋友里有好几个。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柏氏家族由辽宁辽阳迁来。《柏氏宗谱》载“先祖附马公,于元末宦游于此,尽宝偕来。公段后随卜葬于郡西南郊(老虎墩岗),后因而得名‘附马岗’即现在的稻香楼”。又载明初一世祖爵丁公于1368年由辽宁辽阳来合肥。

明初,沙姓回民由南京迁来合肥。合肥《沙氏谱系订序》载“软吾肥沙氏,望族也。白元迄宋代年湮,无从稽考,惟有明之世哈只公,官钦天监,正籍居江陵,传子四,长公阔, 次公坚宦,游燕京始终不返,再次公金公、王公。明之中叶,自江陵迁合肥支分派别,迄今五百年矣。”沙姓始祖,为朱元璋侯王指挥使吴良部下,即戍守江阴的沙厚德将军,时随军定居江阴,不久迁南京沙家湾,再来庐州。沙姓祖籍河南汝南县,因汝南盛产玉石,故沙氏堂名“种玉”堂,历代沙氏门联“将军世泽,汝南家声”。

除了柏米陶沙,米跃文告诉我,回族姓氏还有马、哈、闪、苏等,亦是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