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高考必须错过人生?

准备高考必须错过人生?

成人高考报名

据媒体报道高考最牛钉子户46岁的梁实已经参加了16次高考,这便是整整16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他有些发愁,是该继续考试?还是选择放弃?在叹服于大叔毅力惊人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到底用错过人生的代价去高考值不值得?高考,非要错过人生吗?16年,如果专注于餐饮行业可能从一个小作坊发展到连锁企业。16年,如果专注于一项实用技术(水电焊、数控机床等)可能从企业的普通工人发展到中上管理层。但他却选择了高考,而且没有结果,还要继续考。不禁要问:成人教育你到底还要沉寂多久?成人教育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硬起来?

的确应该鼓励追逐梦想,鼓励坚守梦想,鼓励为梦想而努力。但当你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坚持,最后没有任何下文时,是不是应该选择放弃梦想?或者换一个梦想?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为了追梦而存在,有它牵动着就有动力,实现与否无所谓,那么便无话可说。但是,要知道,追梦它还有个前提。叫做:生存。四十几岁的人要对妻子和儿子负责,如果不成家也要对父母负责。全家老小都指着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可以每年若无其事地准备高考,实在令人无法想得通。

不得不承认,粱实大叔16年坚定不移地高考和多年来教育行业渲染的文凭敲门砖一说有关。在电视和收音机甚至是网上每隔三五天都会有一条广告蹦出来上大学没用,但不上大学就连敲门的砖都没有啦等等诸如此类的广告。就是这样的广告加上老师与家长口中多年来念叨的上大学,就能找好工作。这一概念有关。孩子从小就收到此类渲染,一旦没有实现上大学的愿望,那么整个世界都是崩塌的,所以还要考要坚定不移的考。然后考着考着,就把人生全给烤进去了。

到这里不得不质问成人教育,一直以来成人教育和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通过高考考上的)都应该是同等的,地位应该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成人教育的学历要比正常毕业生的学历在感官上低很多呢?为什么成人教育这么多年就是硬不起来呢?师资力量是一方面,管理松散是另一方面,但学生们学习的心态是一样的。不可否认成考学生的底蕴是有些欠缺,但这就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师资力量去填补他们的空白。让成考生的底蕴也厚起来,而不是书本一发、爱来不来、爱考不考的感觉。学生底蕴欠缺,教师底蕴也不强。梁实的坚持正好问向了成人教育:到底能不能半工半读,读出一样的地位和底蕴?如果成人教育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与其他教育一样,文凭的地位也一样,那么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这条道路。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更加重视成人教育,让它真正的对得起教育二字。

最后,梁实的疑惑也是现代教育行业的尴尬。教育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换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尝试。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改好了相安无事,改坏了将会有一代人蒙受损失,这个责任谁来负?另外就是和梁实大叔一样的人群,前后不同的书本和知识都需要学习,这其中的空白和衔接上的缺位又有谁能来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