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狮子舞

景泰狮子舞

  狮子舞又曰耍狮子,是我县春节社火表演的“高潮”节目之一,可在公共场所、庄户院落或机关进行。观众情有独钟,尤为青少年所青睐。

  狮为百兽之王,象征威武、雄壮、勇猛、富强,和龙一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崇尚。神圣庄严的建筑物门前,名胜旅游区、桥梁、公园、学校、机关等处,雕塑成双。左右各一,雄踩绣球,雌扶幼狮,或铁或石,可大可小,姿态各异,造型逼真,昂首挺胸,威镇一方。据说可祛凶避灾,保安求宁。群众为祈盼国泰民安,消灾避邪,将狮子崇拜成“神”的化身。最为传统盛行的即春节社火表演中的狮子舞。

  狮子道具的制作较为简单。先用胶泥雕制狮头的模型,再将纸浆用手攥干,放在模型上用手拍实,略干,再攥再拍,如此三次,厚度约两公分,待晒干后,用不同颜色涂于毛、额、目、鼻、耳、口、舌处。眼珠和下颚都能活动,以便舞狮是转动和张闭,给人以动态感。头壳内横装一木棍,恭双手抓用。狮舍上挂2公尺长的红布,以便人们撕条编索求取吉利。狮身的皮毛采用毛线织成的单子,在空隙中栽上大麻,里面用线连接,涂上红或褐色。狮尾装一木手柄,供表演者抓握。最后把狮皮接在头壳后面的小孔中,用线抓紧,牢固的成为一体(近年来,狮身已用山羊皮直接代替)。
  舞狮表演,大约于清末从外地传入景泰,其威武雄猛的外貌和表演技艺的精湛,使观众眼福大饱,兴趣倍增,很快在各地得以推广和普及,成为春节社火中不可缺少的节目之一。

  舞狮表演开始前,锣鼓紧奏“金山垂”,顿时场地范围山小变大,气氛渲染以动代静,鼓乐节奏由慢变快,观众激情由底到高,鞭炮齐鸣,此起彼伏,群情振奋,人声鼎沸,预示着社火表演即将进入高潮。

  首先登场亮相的是一位麻利英俊、善习拳术的青壮年扮成的武士,头戴皂帽,鬓插绒球,身着皂服,腰束布袋,紧缠裹腿,足瞪软墩深腰鞋,面部化妆,左手持一转动的绣球,右手握一五尺见长的棍棒。一套软“七星锤”拳,或悬空翻,或旋风腿,或白鹤亮翅,或燕式平衡,就会赢得鼓掌声和喝彩声。接着以一套“青云棍”或“凤凰棍”拳术引领狮子出场追逐,做出猛扑、跳跃、咬虱、打滚、摇头摆尾、卧睡滚爬等多种动作,表演耍狮、领狮人的精明、强悍、明锐。舞狮由两名全身戎装的小伙子表演。擎头着腰束布带,一手挚狮尾,两人须密切配合,步调一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又添置两头幼狮道具,由青少年单独装扮,和大狮同场表演,憨态可掬,进一步增添乐趣,烘托气氛!

  拳棍套数还有“小金枪”、“单刀穗子”、“槽棍”、“梅花棍”等。舞狮表演一般有踏四门、卧中心、滚身翻、跳桌椅、上木架、翻云梯、滚绣球等,技艺精湛,惊险刺激。场上人舞狮跃,鞭炮不绝,场外呐喊助威,紧锣密鼓,洋溢着一片详和吉利、国泰民安的乡土气息,表达出老百姓激昂向上、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舞狮在民间节庆艺术上独领风骚,还因“狮”“喜”谐音。人们为祈求一年来家和事兴、平安如意,特意把它请进家门,主人鸣炮敬酒,披红挂彩,烧香燎纸,口中念念有词:“贼来迷路,狼来闭口,好人相逢,坏人远离。”狮子或在炕上打滚,或在四角踏土,或在院中站立,或在中心卧定,名曰“狮子扫堂”。另外“钻狮身”、“拔狮毛”做成狮毛圈,戴在手腕上、“扯狮舌”上挂的红布编锁锁,戴在小孩的脖子上,意在保佑平安,大吉大利,祛病避凶,求子求财等。

  农村讲究道具3至5年毁旧换新,有“毁身不毁头”之说,一般和龙身在正月十七日晚焚毁,名曰“追瘟”破旧,以待来年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