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婚嫁习俗

德州婚嫁习俗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的确立,以六礼进行:一曰“纳采”(男家谴媒人向女家求亲);二曰“问名”(向女方父母问女之姓名及生辰八字);三曰“纳吉”(问名后,请算命先生推算);四曰“纳征”(交纳订婚彩礼);五曰“请期”(男家向女家订结婚日期);六曰“迎亲”(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妇)。由于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婚前男女不得见面,男女婚配“听天由命”。故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说。1950年5月1日《婚姻法》颁布实行。父母包办婚姻的陋习有所改变。虽然有的男女青年经人介绍,但以自愿为主。订婚程序:先是“小见面”,一般在介绍人家或其他地方作非正式相看,也叫“相亲”。同意后,正式见面、交谈、互相了解,叫“大见面”。然后男方携带酒、肉、烟、糖,和衣料等礼品到女方订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双方商定结婚日期等。登记领取结婚证后,择日举行婚礼,宴请亲朋好友。迎亲时,旧社会,富有人家用唢呐,备轿两乘,新郎乘“官轿”至新娘家迎亲,新娘坐花轿。贫寒人家只用花轿迎新娘。新郎在家等亲。现在,城乡多用汽车迎亲。旧时新娘过门后,要经过拜天地、入洞房、坐床、闹房、回门等程序。建国后,经过宣传婚姻法,以向父母鞠躬、互相鞠躬,向证婚人、主婚人、来宾鞠躬致谢代替拜天地;以度蜜月外出旅行代替入洞房、坐床。近年来,经政府宣传提倡,由单位团委、妇联组织负责,举行集体婚礼的日渐增多。城乡青年男女结婚尚需购置嫁妆。城市男女双方筹备,农村一般由男方筹备。现下结婚比阔气,讲排场,大吃大喝之风趋于兴盛。寡妇改嫁得到社会各界认识的拥护和支持,已成为顺理之俗。老年人再婚,除个别家庭有子女和亲友的干涉外,多数人赞成,已被社会舆论接受。回族青年男女现下结婚,除登记领取结婚证外,举行婚礼仍沿袭旧俗。其程序为:一、亲友入席;二、新人向教长、亲友致敬礼;三、请阿訇写“伊扎布”(婚书)、念“尼卡哈”。大意为:婚姻是凭安拉的“口唤”(允诺)决定的,并讲明男女同样有财产继承权;四、新郎向新娘递“卡宾”(钱10元、8元不等);五、来宾讲话;六、新人请回,入洞房,婚礼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