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

文山壮族
壮族是文山州的土著民族。据史籍记载,壮族先民属古代的滇濮,是句町濮人的后裔。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文山州的多处出土文物、洞穴遗址和崖画证实,这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就是壮族先民生息的摇篮。商周时代前,壮族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稻作文化。壮族称稻田为“那”,壮族人民热恋“那”,把自己世代定居村落美称为“那勒”(船型田)、“那弘”(王、皇田)等,仅文山州以“那”命名的村落就有518个。
  壮族先民早期曾经历母系氏族社会,壮语称“乜弘”制时代;随后经历父系氏族社会,壮语称“布弘”制时代;继“布弘”制后又经历“布版”寨老制社会。春秋战国时文山州属楚之牂牁;汉时受诏封在今广南县立为句町国;唐代属岭南道、僚子部;宋至元代属广南西路;明至清代属云南行省广南府。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居地各异,造成壮族称谓多达30多种,语言也有差异,壮语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文山州的壮族可分为侬、沙、土三大支系,侬支系和土支系操南部方言,沙支系操北部方言,现有人口993591人(2003年)。
  文山州壮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壮族人民在水头及河滨泽畔建寨而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了一套丰富完备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集其精萃有:崇拜并保护森林的“生态文化”;以稻作生产维系民族生存的“那文化”;承传文化古籍的“麽文化”;创造并承传至今的“铜鼓文化”;人神共娱的“节日文化”;以歌代言的“歌圩文化”;以壮锦为特色的“服饰文化”;用糯米加工的“美食文化”等。
  铜鼓文化:文山壮族古籍记载,先民早在“乜弘”制时代就冶炼铜铸铜器了。今壮族人民仍承传祭祀铜鼓、跳铜鼓舞等活动。壮族对太阳、蛙、鸟、“额”神、天地水、葫芦、水牛、铜鼓等崇拜,在铜鼓上有纹饰记载。铜鼓的生产、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生产出的铜鼓,虽有异族争夺、交易和承传使用的历史过程,但是,铜鼓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文山全州共发现铜鼓138面,位居云南之首。而且,铜鼓分类中的8个类型,在文山州内均有发现,这不仅在云南省,而且在全中国以及东南亚诸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经专家论证:“云南文山极有可能是世界铜鼓起源地之一。”
  歌圩文化:壮族人民是伴歌而生,踏歌而逝的民族。少妇婚后怀孕,有古朴的安胎歌;怕流产,有神秘的保胎歌;婴儿出世,有祝福歌;小孩学说话,先教优美动听的儿歌;平凡的生活对话,语言如歌;谈情说爱,有深情依依的情歌;节庆酒宴,有荡激山河的对歌;寿终,要以歌送葬。每个人的一生都沐浴在诗歌的海洋里。年逢三月花街、陇端街,有数千人参加赶街对歌活动。
  壮族以生产稻谷维系民族的生存繁衍,千百年来,造就了壮族人民开放、宽容、坚韧、好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