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期发明的泥活字板

中国什么时期发明的泥活字板

北宋

泥活字是刻在一个个用粘土做的小方块上的单字,用火烧硬以后,成为陶字,陶字在印完一版以后,可以拆下来再使用,所以称为活字。泥活字是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升发明的,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最早的印刷术是人们在印章和石刻的启发下发明出来的,人们把图案或是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后用水墨印刷出来。这种印刷方法被称为“雕版印刷”,它一直流传到了今天,现在我们平日里见到的木板水印画就是用这种方法印制而成的。在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先是雕版印刷,而后是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起源于隋朝,唐朝年间开始广泛流传。

等到宋朝,雕版印刷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毕昇生活在北宋庆历年间,是印刷铺里的一名工人,常年从事雕版印刷工作。毕昇是个有心人,非常善于观察和总结。他发现雕版印刷术存在很大的弊端:在雕版的时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材料,每印一本书,就要重新雕一次版;大量的书版积累起来,保存起来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而且书版雕成以后,若发现其中存在错字,要想再改正就难了。

活字印刷术详细的操作流程

制作泥活字

用胶泥做成一个个一支规格的胶泥坯,在泥坯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单字笔划突起的高度要跟铜钱边缘的厚度保持相同。然后用火将单个的单字烧硬,这样单个的胶泥活字就制成了。为了满足排版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每个单字都准备几个甚至几十个,因为在同一版内可能会有重复使用的情况。为方便选取单字,需要将胶泥活字按照韵的分类方式,分别放在木格子里,并且贴上标签。

制作版型

对照要印刷的稿件,把胶泥活字一个一个的挑选出来,排好放进框内。一框排满就是一版,然后再用火烘烤排版,将药剂稍微熔化。然后用平板将排版上的字面压平整,等药剂冷却、凝固后,一个版型就制成了。

印刷

在制作好的版型上刷上墨,用纸张覆盖,然后施加一定的压力,这样就将版型上的字印刷到纸张上了。为解决连续印刷问题,事前准备好两块铁板,一块做印刷用,另一块做排字用,两块交替使用,方便又迅捷。

事后工作:取下活字,下次备用

印刷完成以后,用火将药剂烤化,用手轻轻抖动铁板,这样活字就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将取下的活字按照原来分类存放的位置放好,留待下次印刷再用。值得一说的是,毕昇还曾经尝试过用木材制成木活字来印刷。但由于木料的纹理疏密不匀,导致在上面刻字较困难,木活字一沾水后容易变形,并且木活字和药剂粘在一起分离不易等原因,故而没有采用木活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