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耐寒的鱼是什么

世界上最耐寒的鱼是什么

南极鳕鱼

世界上最耐寒的鱼是南极鳕鱼。南极鳕鱼生活在南极比较冷的海域中,它们是世界上最耐寒的鱼。可以在很冷的海洋中正常的生活和繁殖。它们为什么不怕冷,因为南极鳕鱼血液中有种很特殊的成分,这种成分叫做糖肌。准确的说糖肌是种化学物质,可以很好的帮助鳕鱼提抗寒冷。而且能够在我们人类制作的在低温的条件下,有效的保存血液。

南极鳕鱼这种又被叫做小鳞犬牙。它们身体体长一般在七十厘米左右,最大的长度可以达到两点一五米。身体形状是梭子形,体色是银灰色,表面上还有少许的黑褐色的小斑点。它们的鳞片不像其它鱼那么大,非常的小还很细密。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臀鱼鳍可以延伸,能延伸到尾部。

一般而言,鱼作为一种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水温的改变而改变,变得和水温一样,以此来适应周围的环境。鱼类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鱼类血液的冰点是-1℃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温度到-1℃以下,鱼就会被冻成“冰棒”。而南极海水的温度常年低于这个冰点温度,普通的鱼儿是无法在这里生存的。

可是科学家发现,南极的鱼不仅没有被冻成冰块,还若无其事地游来游去,繁衍生息。那为什么这里的鱼不怕冻呢?

以世界上最不怕冷的南极鳕鱼为例。南极鳕鱼体形较粗、较胖,表皮是一种自然的带有黑褐色斑点的银灰色。它主要生活在南极附近比较寒冷的海域之中,甚至在位于南纬82°的罗斯冰架附近都有可以找到它们。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与其他地区的鱼相比,生活在南极的鱼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成分——糖肌,以它为主要成分的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可以帮助这些鱼面对寒冷。科学家把这种东西叫作抗冻蛋白质(Antifreeze Proteins),这种抗冻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蛋白质,能与冰或水相互作用,降低水结冰的温度。除此之外,还能随着海水温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夏天,抗冻蛋白停止产生,直到冬天才继续发挥“魔力”。

抗冻蛋白有两种主要功能

第一是热滞活性(the rmalhysteresis activity,THA),抗冻蛋白以非依数性形式降低水溶液的冰点而对其熔点(melting point, MP)影响甚微,从而导致水溶液的熔点(MP)和冰点(freezing point,FP)之间出现差值。即它可以改变冰鱼的体内环境,降低血液的冰点,阻止冰晶的形成。

第二是冰重结晶抑制(ice recrystallization inhibition,IRI),冰重结晶(IR)解释了一个热力学上有利的过程,其中较大的冰晶的形成以牺牲较小的冰晶为代价,较大的冰晶对于冷冻保存的细胞以及栖息在极地或寒冷地区的生物体可能是致命的,而抗冻蛋白可以在非常低的浓度下抑制冰重结晶。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形成了冰晶,抗冻蛋白会把冰晶的开放面直接黏住。这是一种直接干涉,从物理层面干预了冰晶的变化,使得它们无法轻易地扩张、融化或者重新冻结。这样就保障了安全的体内环境,让冰晶数量变得很少,而且很稳定。

南极鱼身上的这种蛋白质使得它们可以在零度以下的水域维持非结冰的状态。也就是靠这种“天赋”,南极鱼才能在冰冷的海水里自由游弋。

1996年,第一艘纽西兰的渔船进入罗斯海捕捞,南极鳕鱼开始跃入人类的餐桌。短短数年后, 世界各国已对此佳肴 赞不绝口,剧烈的捕捞,影响了罗斯海的生态,鳕鱼数量大肆减少,西方有识之士为保护物种和环境,促成限捕条例。自2002年后,南极鳕鱼的捕捞量每年都在下降。出产量的逐年减少,也使得这种鱼越来越珍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