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什么意思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什么意思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的意思是集得大成的人音韵响亮、和谐、知识渊博,才学精到。所谓集大成,是指中国文化发展到清前期,许多方面都趋于成熟,传统学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达到了最高水平,带有包容万象的特色。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孟子》

《孟子》一书为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等人编订,主要记录孟子游说诸侯及与时人、弟子的问答,体例上则有意模仿《论语》,往往根据某一主题对内容进行编排,但并不严格。

《孟子·万章下》赏析

孟子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委曲求全,苟且偷安,“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尽心上》)。他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同上)的处世哲学,认为仕途不得意时,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坚守道义和操守,洁身自好;居庙堂之高时,要把恩惠普施天下,为百姓多做好事,成就一番大事业。孟子的这一理论对文人士子产生了重大影响,正统的中国文人在或穷或达之时,大多都恪守了这样的准则。仕途顺利时,以国家天下为己任,遭到贬谪和打击、壮志难酬时则半隐半仕,或游乎山林,虽然心灰意懒但也守住了独善其身的底线。

士人做官要择明主而栖,君王为保有基业也要选择贤士。与士人选择官位、明主一样,君王选择贤士也有标准,在选任人才方面,孟子主张尚贤,“不用贤则亡”。尚贤的标准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选拔人才一定要慎重。要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一定要看其是否具有仁德,孟子对于有才能但尚军功不行仁政的管仲、晏子等完全予以否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