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通常泛指女子多少岁

“豆蔻年华”通常泛指女子多少岁

十三四岁

豆蔻年华: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中豆蔻指的就是芳龄十三的少女。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苔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动的样子,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杜牧这首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文学艺术要求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没有出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在独到。从这个角度看杜牧的《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天才的诗人。杜牧

杜牧

杜牧(803~853年),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他是中唐名相杜佑的孙子。因其父杜从郁早死,家产不很富裕,所以杜牧幼年的生活是很平常的。

杜牧受祖父杜佑的教养,喜欢读经史,才思敏捷。当他16岁时,正逢朝廷平定吴元济叛乱、征讨藩镇李师道的战争。他关心国事,有志于兴邦大业,因此开始注重学习兵法。成年之后,他结合学习唐以前十三代史书,研究历代兴亡的历史经验。看到唐敬宗大修宫殿,生活荒淫、不重朝政的情形,就写下了《阿房宫赋》这篇名作,假借秦始皇修阿房宫的事情来讽刺唐敬宗,希望皇帝接受秦灭亡的教训。这个时期,他努力练习写作,在诗、赋和古文创作上逐渐出名。

杜牧的诗歌题材较广,除上述有关感叹国事的讽喻诗之外,还有抒发生活情怀的抒情诗,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游记诗,也有追怀历史的咏史诗。其中以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最有名。如《山行》、《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他的诗多含爽朗俊逸之气,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古今为人传诵。当然,由于杜牧出身于世宦之家,贵族公子的生活习气有明显的烙印。当他在扬州等地任幕府吏期间,生活悠闲而无聊,白天办完公事,晚上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生活上放浪不羁,也写了一些“缘情绮靡”之作。他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句,就是对他这一段消极生活的追悔。但总的来说,杜牧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尤其是他的爱国热情,是唐代其他诗人不能相比的。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的遗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