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指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轩辕指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黄帝,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初祖

轩辕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三皇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轩辕指的是黄帝,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很广泛,北起燕山南到中原的新郑和河洛一线,西起鄂尔多斯台地东到古黄河下游,举凡黄河几个大拐弯的上下两侧,皆可望得见他远去的历史身影。较大规模的灵宝西坡遗址在不断地发掘研究,那里或有黄帝文化发展成型的最重要线索。

黄河养育黄帝文化

黄河,唯有黄河,能够串起这个链条。黄河养育了黄帝文化,也给了文化传播的相对半径。具有历史文化意味的是,中国北方古民族部族,无论前后名称怎么变化,大多认同黄帝是他们的祖先和共主。即便到了“夏”,其名号也是后来所谓匈奴、鲜卑、氐、羌逐鹿中原时,不约而同举起的旗帜,并由此演化出华夏文化和诸夏文化的某些区分和文化联系。因此可以这样去看,黄帝文化辐射的纵轴在黄河的南北河道上,横轴则在黄河的几个大拐弯里,黄河“几”字弯柔软的腹部和衣袍下,有着黄帝文化发育的大小摇篮,其所形成的巨大的黄河文明放射覆盖圈,明晰地显示了中华上古文明形成的坐标系统。

把看似散在的点连接起来,空间不是问题,黄河特有的弯曲本身就有巨大的通透性、播散性和旋转性。对于上古时代的铁脚勇士们,时间也不是问题。或者说,早期的黄帝部落联盟更多具有游猎色彩,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融合之后,全面转型为更稳定的农业生存模式,大型的居民聚集点出现了,也就出现了黄帝在荆山铸鼎的一幕。到了新郑,黄帝文化怕已进入了鼎盛期,而黄帝陵的桥山是他和他们的起始点。

西坡遗址离黄河很近,但也有一定的防洪安全距离。由于气候周期的变化因素,古人的聚集点都设在有溪流的高地上,铸鼎原正对着首山和荆山,铸鼎而立“宫室”的条件都具备。令人多思的是,黄河从第四个大拐弯流来,后来出现了风陵渡、大禹渡、豆津渡和茅津渡,一直到三门峡的四个大渡口。其中大禹渡通向山西芮城(古芮国),向北就是汾河湾里的“尧都”陶寺遗址。前后的文化承继线很连贯,西坡四围显在的仰韶文化遗址密集,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