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风俗?

走月亮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风俗?

汉、吴地旧俗

走月亮是汉、吴地旧俗。中秋夜妇女盛妆出游,踏月彻晓,谓之“走月亮”。走月亮,本来是内地江苏地区的风俗: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但语文课本上的《走月亮》,里面提到洱海,作者吴然,是云南宣威人春城晚报的编辑,可见,这个走月亮,是发生在云南的事。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吴地风俗中,夏至日称为“交时”,“时之为言农时也”,可见这段时间对农作物至关重要。整个夏至期间则分为“三时”: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时初下雨,叫“迎时雨”,时末下雨,叫“送时雨”。

每时之末忌雨,谚云:“三时三送,低田白弄”。时中又忌雷,谚语说:“时里一声雷,低田拆舍归”。可见农民很怕在夏至节气里遭遇雷雨天气,会影响到收成。《清嘉录》中记载的夏至相关禁忌有“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说,在夏至,要按时起居,不能说别人坏话,也不要剃头理发,否则会“破运”。

吴俗,抓到鲜鱼都会用水养着,想吃的时候,再把它刮鳞去鳃,破肚清肠,到底是油炸,还是做汤,悉听尊便。

据《太平广记》记载,当涂有一百姓以抓鳝鱼为生的,这年春天,抓了三条鳝鱼,先用水养着。有天想用鳝鱼做汤,就抓起一条鳝鱼,砍掉它的头,且在旁边支棱起灶台,烧起火来。

没想到,这条砍掉头的鳝鱼突然变成了一条蛇,红色的花纹,几尺长,正溜向门外去,此人赶紧跑过来查看,另外两头鳝鱼也已经有一半的身体变成了蛇的模样,再过一会儿,就全部变化成蛇的模样,也都跑走了。

这个人受此惊吓,第一天就生病了,第二天就死掉了。再后来,一家七口,都接二连三地死掉了。当涂的县令考虑到他们家一个人都没了,派人给他们全部安葬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