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为什么要脱壳

蝉为什么要脱壳

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

蝉有两对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视力相当良好,复眼不大,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得很开,有3个单眼。触角短,呈刚毛状。口器细长,口器内有食管与唾液管,属于刺吸式。胸部则包括前胸、中胸及后胸,其中前胸和中胸较长。3个胸部都具有一对足,腿节粗壮发达(若虫前脚用来挖掘,腿节膨大,带刺)。

蝉的腹部呈长锥形,总共有10个腹节,第9腹节成为尾节。雄蝉第1、第2腹节具发音器,第10腹节形成肛门;雌蝉第10腹节形成产卵管,且较为膨大。幼虫生活在土中,末龄幼虫多为棕色,与成虫相似。螽蝉科有两个种,俗称为毛蝉。仅分布於澳大利亚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蝉也有不同的,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

蝉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由幼虫变为蛹的过程中,蛹要先后经过4次脱皮。蝉的幼虫入钻地下后,靠吸收树根汁液生存,在黑暗的地下泥土里稍稍生长,由小变大,要经过4次脱皮。

大约在夏至前后,旁晚时它便钻出地面。一旦拱出地面,昼效间便脱去一层丑陋的外衣,刹时间又由白嫩的软体变成有坚硬外壳的,灰黑、暗绿、赫黄等颜色组成的会飞的大型昆虫。

那翅膀的舒展的速度也快的惊人,起初只有麦粒大小,抖散开只能赶上一片桃叶,薄而透明,有轻纱般的网络,隐映着彩虹颜色。蝉终于可以远走高飞了。这次脱皮是积以前多次“量变”而成的一次“质变”。

刚蜕过皮的蝉浑身翠绿,但翅膀还是皱皱巴巴的。随着时间流逝,血液流动,翅膀内的血管被充实,翅膀也就展开了,蝉也就从若虫真正变成成虫了。

蝉在地下要不见天日地生活两三年,最长的要度过17年的“地狱”生活,才能鸣叫不过一个夏天的时间,厚积薄发,短暂却又辉煌。

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它们并不能听见自己的“歌声”。

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