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艇模仿哪种生物

潜水艇模仿哪种生物

剑鱼、海豚、蝙蝠、鱼炮

潜水艇原理是模仿剑鱼制造的。雷达通过声呐系统来确定距离和深度,是通过模仿海豚和蝙蝠制造的。气舱内气体的多少,决定潜艇的沉浮,这个原理是模仿鱼炮制造的。潜艇的外形设计为头圆尾尖的流线型这种造型来减少阻力,是模仿鱼的外形制造的。

潜水艇作用

潜水艇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攻击海上和陆上目标。

潜水艇起源

说起潜艇的起源,很多人都喜欢往上追到16世纪,甚至还有人说这是达芬奇的创意。其实潜艇在南北战争就有击沉敌舰的案例,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海战的主角之一。

但现代潜艇的公认始祖并没有这么早,而是二战末期才出现的德国XXI型潜艇,因为之前的潜艇只是可下潜的“鱼雷艇”而已。

德国开创的先河

在XXI型出现之前,潜艇仍以水面为重,水下仅能航行很短的时间与距离,所以盟军在飞机和战舰上安装雷达后,便能全天候、远距离发现浮航中的潜艇,因而在后来可以重创德国的海上狼群。

德国工程师沃特在1933年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概念:如果从潜艇到水下航速提高到25节以上,则不但可以与水面舰艇一同行动,也能追上快速航行的货船。

实现这种设想有两个途径:一则用过氧化氢作为助燃剂,制造出不需要呼吸空气的封闭循环主机作为水下动力;二则将艇身与指挥塔流线话以降低水下阻力。不久,沃特制造出了潜航可达28节的试验潜艇:V80。

但由于德国工业无法提供大量的过氧化氢,所以军工部门建议将过氧化氢储存槽改为电池室,因此“电动动力”的潜艇就这样诞生了。试验潜艇造了两艘,分别是体型较大的远洋潜艇XXI和体型较小的XXIII型近海潜艇。

虽然潜艇还是需要柴油主机充电,但利用重新设计的呼吸管,其操作速度可达到10节,仍比其他的潜艇的5~6节要高出许多。这样的速度也可以追上当时的运输船队了。

由于潜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电量的加倍与阻力的降低时,使潜艇距离与极速都比当时最快的潜艇多出一倍以上,足以让当时反潜的主动声呐来不及反应。加上其潜深已低于主动声纳120米的有效深度,因此在追上运输船队后可以自由发动攻击,而不必担心盟军的雷达与声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