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

周瑜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写道,周瑜在临死时发出一声感叹:“既生瑜,何生亮?”所以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说到底,《三国演义》中间有很多罗贯中的自己创作成分,并不是真正的历史。那么真正历史中周瑜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就想一下,周瑜年纪轻轻就深得主公信任,位高权重统领三军。并且抱得美人归,已经达到人生高潮了为什么会去记恨一个诸葛亮呢?

周瑜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6岁,当时赤壁之战刚刚结束两年。赤壁之战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火烧赤壁更是被无数人传为经典。那么细算起来孙刘两家谁的获益更大呢?其实是周瑜,当时赤壁之战中,总指挥其实是周瑜,刘备也只是被孙权拍到公安屯驻守的一将而已,所以,周瑜最后才是最大的胜利者,赤壁之战后名声威震四海。

那么“既生瑜,何生亮?”这六个字到底是不是周瑜的遗言呢,其实并不是,三国最真实的历史其实在《三国志》中。《三国志》记载周瑜遗言如下:“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这是一段文言文,很多人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把这段话所表达的含义告诉大家第一:周瑜首先表达了对孙权的感激之情。第二:表达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第三:当然是要给自己的主公推荐自己接下来的接班人啊。第四:为主公提了几条国家发展需注意的环节。

这都是古人的爱国情怀啊!就算是在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依然担心着自己的国家,没有跟家里交代任何后事,没有婆婆妈妈。他依然大将风度,心里想的念的都是江东大业。因此不难看出周瑜肚量还是很大的,根本不是三国演义里边说的被诸葛亮气死。从他后来举荐的鲁肃身上可以看出,周瑜看人也很准,真不愧是江东大才子啊!

如果仔细看周瑜的这份遗嘱,会发现周瑜还在告诫孙权要多注意两个人,一个是曹操,一个是刘备。当时天下三分的局面还没形成,袁术袁绍等豪杰势力都很大,可是周瑜看到的人却是将来三分天下的人。孙权只重视了曹操,忽略了刘备,最后放走了刘备这个潜在的威胁,导致刘备取下了孙权做梦都想要的益州。孙权这个时候才体会到周瑜话的真实性,开始对蜀国进行攻击,并且在关羽的死一事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刘备举全国之力攻打江东,在将要攻下之时,陆逊急中生智,一把火在夷陵烧了起来,烧的蜀国是元气大伤,也是刘备在白帝城咽了气。

从这些角度不难看出,周瑜不仅长得帅,有勇有谋,而且看事情看得非常远。若孙权当时注意到了周瑜的这些话,重视刘备这个潜在的威胁,就不会有后来差一点的亡国之事。

人物简介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主要成就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 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飞、张辽、吕蒙、陆逊、邓艾、陆抗而已。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周瑜。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周瑜亦位列其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