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雾是什么物态变化

水雾是什么物态变化

液化现象

水雾的形成是一种液化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雾的形态,液化过程放热。生活中如眼镜、玻璃上形成的雾气都是水雾。自然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充足、湿度大、遇冷时也会形成雾。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多出些于春季二至四月间。 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是气体分子相互吸引而凝结成为液体。液化时物质放出热量。在临界温度以下的气体,都可以液化。液化可通过加压或冷却,或者加压与冷却并用的方法来实现。

临界温度高于或接近于室温的气体,如乙醚、氯、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某些碳氢化合物,在常温下压缩就可使之液化。临界温度很低的气体,如氧、氮、氢、氦等,须先冷却到它们的临界温度以下,再用等温压缩的方法使其液化。

1908年7月10日,物理学家昂内斯首次液化了气体氦。氦是最不活泼的元素,为稀有气体的一种,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唯一不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固化的物质。其应用主要是作为保护气体、气冷式核反应堆的工作流体和超低温冷冻剂。

不过,从1887年到1898年,十多年间,氧、氮、氢均被科学家成功液化,但是氦的液化卻依然是一个难题。

1908年7月10日,荷兰的莱顿实验室传来了好消息,物理学家海克·开默林-昂内斯成功地对氦气进行液化,温度点为4.2K(-268.95℃)。与此同时,开默林-昂内斯发现在这个温度点的金属汞电阻降为零,汞在4.2K的温度下,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超导态。后来,具备这种性质的物质被称为超导体。可以说,液态氦的制成开创了人类低温物理的新时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