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性与主动性的本质区别

自觉性与主动性的本质区别

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区别如下: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其外在表现为热情,兴趣等,内在表现为责任心,职责意识等等。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

例如国外曾就此做过一项试验研究,其过程是这样的:若干参加试验的被考察对象,先都根椐他们的成绩、能力和态度作了评分,然后分别派到一个积极性低和积极性高的小组里去。

给那个积极性低的小组布置了十分具体的工作目标,而对高积极的小组只告诉他们“好好干”。结果,那个积极性低的小组,无论在工作成绩还是对任务的积极态度方面,都很快赶过了高积极性小组。在具有合适的责任目标的状况下,如何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呢?这就要做到能、责、权、利的统一。

培养孩子自觉性的方法

教孩子学习做事的方法

一些情况下,孩子不是有意磨蹭,而是因为不懂得怎么做才能又快又好。

由此可见,提高孩子自觉性的第一步,是教会他们学习做事的方法技巧:

例如,先回顾一遍课本再写作业,效率和准确率都会大大提高;

每天晚上提前预习新课,第二天就能很快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

掌握了科学正确的方法,孩子学起来不吃力,他们才会更乐于、更自觉学习。

此外,专注力也是提高自觉性的重要因素,家长要有意识帮孩子培养。

激发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除了掌握方法,家长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

以阅读为例,家长不要急着叫孩子啃又厚又难懂的“大部头”。

从图文故事书开始,先让孩子产生读下去的念头,再不断增加书籍的多样性和难度。

只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孩子才不会越学越累、越来越不想学。

只有以兴趣作为动力,孩子才不会被逐渐加大的学习任务、功课难度吓跑。

如此一来,孩子才能变得自觉主动,而不是大人推一下才往前挪一步。

给孩子独立完成的机会

当孩子学习时,一些家长总在刷“存在感”:

一会儿问孩子有没有难题,一会儿问孩子饿不饿,一会儿问孩子在校情况可还好......

这种过度关心,不仅打扰了孩子,时间久了还会让孩子变得依赖。

所以,教会孩子具体的方法技巧后,家长应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当然了,家长也不能撒手不管,任着孩子自由发挥。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密切关注孩子的表现,有状况则及时干预并予以引导教育。

从人类行为的客观存在看,可以明白,人类生命的自觉性品质如何被钝化

我们如今定义今天的人类发展到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但可惜的是,这里的理性,只是指人类的思想性,而不是指自觉性。

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只看到了思想对外在世界的重要意义,思想让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人的思想,意味着对自然世界的征服,也意味着对人类自身的征服,还意味着对宇宙的征服。人类在朝着思想性发展的进程里,从来没有看到自己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极其可怕自我毁灭,因为所有的征服都意味着对自我生存环境的毁灭。而对人类自身的征服,最终的结果只是以强欺弱,以大负小。这一切,都是思想性的人类行为,并且是越来越泛滥成灾的行为,可是,人类从来都没有自觉到思想性行为的灾难,自觉回头。

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进程里,排斥了自觉性的存在,一味倾向于思想性的存在

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命,由于排斥其最可贵的品质自觉性,导致很多生命机能组织丧失了它们本有的能力,缺乏自觉性品质的督导,生命机能组织,疏于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客观条件下,越来越丧失主观能动的作用和力量,越来越多地依靠客观条件,选择一种享受式的生存方式,从而失去了生命个体本有的生存能力。

我们可以这样说,后一种情形,其实是理性时代思想性泛滥成灾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当更多的人在所谓的理性时代里失去思想性的存在必要时,换句话说,有理性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被理性时代抛弃时,他们惟一的可能是闭着眼睛在这个时代里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