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和王后的区别

王妃和王后的区别

王后即皇后,皇帝嫡妻的称号,亦见于日本及其于东南亚地区,而有时西方君主的正妻也会被翻译为皇后。在中国古代宫廷里,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在众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也有此古籍简称为“后”;而尊称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则尊为太皇太后。妃或称皇妃、宫妃、帝妃等,是中国古代皇帝侧室的一种,也是储君的正室的称呼,用于东亚诸多地区,如古代的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皇后掌管着后宫一切事务,换一句话来说,只要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通通归皇后管理,皇后作为母仪天下的国母,其品行德淑是无可挑剔的。王后虽然也皇后相似,但不同之处的是,王后没有皇后的品级高,也没有皇后的权利大,王后见到皇后是要行君臣之礼的。

在西汉以后,诸侯王的妻子一般被称呼为“王后”,她们有着自己的汤沐邑和封地,地位比较显赫。这种制度应该是源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汉代以后对于秦代的制度基本上没有很大的改变,但还是相承不变,所谓“汉承秦制”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不少人觉得诸侯王的地位对朝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逐渐开始削弱他们的权势,派遣重要的官员来监视各个王国的情况,要及时汇报给皇帝。从东汉以后,王的妻子就被另一个称呼所取代了,那就是“王妃”,但是王的地位比起西汉下降了很多,也是个事实。

“王妃”就是王的妻子,可以作为配偶来说。有趣的是,南北朝时期,很多女子的名字就叫“妃”,读音是“pei”,这一名字反映出古代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情感态度,其中还不乏少数民族。在那个时代,少数民族上层社会的人们能够接受相当好的文化教育,在起名字方面自然有些类似汉化的趋势。

在古代社会,太子的妻子一般被称呼为“太子妃”,这应该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自从西汉以后“太子妃”这个名称就已经出现了,她的地位可以彰显出未来皇后的身份,与王妃的地位多少有些不太一样。大概是因为某种原因,宋代以后,太子和王的妻子都被称呼为“夫人”,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整个宋代。无论是正史,还是传记和笔记,都可以反映出这种称谓的变化。

中国的国王大约分两种,其一象汉,晋那样分封的诸侯王,在帝国之内有自己的王国,有派遣官吏,实行税收的半独立的权力;其二是属国的国王,比如朝鲜等国的君主,只能称国王。

外国的皇帝和国王之间的区别大同小异,情形更复杂,这里就不多说。总之国王和皇帝的区别弄明白了,王后和皇后的区别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汉文化中,“后”这个称谓最早出现于周代,从周代起,周王的嫡妻叫“王后”,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自称皇帝,于是“王后”就变成了“皇后”,“王后”一词就不再使用。

所以在秦朝以后,“后”是皇帝老婆的专有称谓,“皇后”就是单指皇帝的老婆。国王的老婆是不能叫“王后”的,国王的老婆叫“王妃”。

西方并非没有皇帝,与中国一样,皇帝在西方也是非常尊崇的。纵观整个西方历史,敢于称帝的王朝并不多,无非就是: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这六个政权敢于称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