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弃医从文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鲁迅弃医从文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1906年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弃医从文

1902年春,鲁迅由江南陆师学堂俞明震带领,去日本留学;1904年春,鲁迅从弘文学院速成班毕业,秋季,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又是春天,鲁迅放弃了医学,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终生不渝的文学之旅。这就是“弃医从文”事件。

普遍认为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1、“匿名信事件”

由于鲁迅初到日本时不可能精通日文,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全日语教学,所以鲁迅学业并不轻松,成绩中等,但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学生就怀疑老师藤野先生向鲁迅泄露了题目,学生会干事来翻检鲁迅的讲义,邮差还送来了匿名信。这充分暴露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视和偏见。年轻的鲁迅深深体会到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也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强烈愿望。在仙台医专,当时只有鲁迅一个中国留学生,身边极少朋友,处处受到排挤,其苦闷和孤独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遭受歧视和屈辱的环境中,鲁迅自然愤恨难忍,他本是一个内心敏感自尊的青年,又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没有同胞朋友,日语水平不及同学,年龄又偏大,学习成绩中等,处处受到排挤,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放弃学医的一个重要原因。

2、“幻灯片事件”

一天上课时,老师在教室里放映一个片子,里面有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边上有许多围观的中国人,个个都是一副麻木不仁的面孔。这时鲁迅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他们国家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猛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的目光,然后昂首挺胸地忿然离开了教室。鲁迅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他突然明白,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醒,即使治好了他们身体上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什么能让中国民众觉醒呢?只有文艺。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