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你说话时,就引起空气振动,振动传播出去,只要某人的耳朵接收到了这种振动,他就会听到你的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或其他气体传播。随着声音的传播,空气中的分子被挤压在一起,接着被分开,然后又被挤压,再被分开,如此反复,就产生了声波。声音可以是高音调的,也可以是低音调的。音调的高低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声音的强弱依赖产生这个声音的振动的大小。振动大,声音就强;振动小,声音弱。声音的大小是以分贝为单位来度量的。

频率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hz)。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愈多,其频率愈高,人耳听到的声音就愈尖或者说音调愈高。人耳并不是对所有频率的振动都能感受到的。一般说来,人耳只能听到频率为20~20000hz的声音,通常把这一频率范围的声音叫音频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次声和超声人耳都不能听到,但有一些动物却能听到,例如老鼠能听到次声,蝙蝠能感受到超声。

声速

1.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的声速为340m/s。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气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就使原声加强。因此,在屋子里讲话听起来比较响亮。

声音在各类物体中的传播速度

真空 0m/s(也就是不能传播)

空气(0℃) 331m/s

空气(15℃) 340m/s

空气(25℃) 346m/s

软木 500m/s

煤油(25℃) 1324m/s

蒸馏水(25℃) 1497m/s

海水(25℃) 1531m/s

冰 3230m/s [1]

铜(棒) 3750m/s

大理石 3810m/s

铝(棒) 5000m/s

铁(棒) 5200m/s

物理中,音调指乐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强弱,音色指声音的特色,要区分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