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什么家

钱学森是什么家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在做出“两弹一星”的科研贡献后,钱学森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脚步不停:他写信建议发展“电动汽车”,将虚拟现实翻译为“灵境”,甚至大胆提出“人类渴望的宇宙航行的时代真正开始了”,不少科学预想在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

钱学森的科学预想正逐渐成为现实

1、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如今穿梭于大街小巷,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早在上世纪90年代,钱学森就写信向国家建议要下定决心搞电动汽车。汽油和柴油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钱学森认为,21世纪,环境保护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1992年,钱学森写信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

信中说,“在此形势下,我们绝不应再等待,要立即制订蓄电池能源的汽车计划,迎头赶上,力争后来居上。”钱学森还结合当时电池工业现状,分析了氢化物—镍蓄电池汽车的行驶里程,充一次电后,“可达250至300公里,是可以进入实用的。”

1993年,钱学森又再次提出,“民用汽车一定要电气化,用蓄电池。而在‘863’中我们已突破氢化物,镍电极电池,已在开发中。那为什么不立即下决心搞电动汽车,跳过汽油车这一阶段?”

2、虚拟现实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如今已为人熟知。早在30多年前,钱学森就已关注到VR技术,并为VR取名为“灵境”。

1998年6月18日,87岁的钱学森写了一篇短文《用“灵境”是实事求是的》,其中写道:“我们传统文化正好有一个表达这种情况的词‘灵境’;这比‘临境’好,因为这个境是虚的,不是实的。”

钱学森图书馆的研究人员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钱学森就关注人工智能领域,90年代起,又在研究人工智能基础上关心VR技术的研究进展,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观点可总结为“人机结合、以人为主”。

在1990年的一次系统学讨论班上,钱学森提醒当时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具体处理的还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说不上什么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人与机器的结合。”